2020年開局不爽利,新冠肺炎疫情成為籠罩在全國人民頭上的陰影,至今仍未飄散,我們逐漸習慣了戴著口罩上下班、買東西、曬太陽的日子。
眼見,梅雨季又雙叒叕將至:今年的梅季為6月8日~7月9日,長江中下游地區和中國臺灣、遼東半島,分區域入梅、出梅時間稍有不同。
談到梅雨季,脫不開悶熱潮濕這個主題。
人們寄希望于氣溫的回暖,對疫情的控制有所幫助,事實上,氣溫上升是否對此真的有益,暫時還無定論。
不過,溫度和濕度對病菌傳播有很大影響,是確鑿無疑的。
溫度:呼吸道傳染病通常呈現冬春季高發的現象,例如麻疹、猩紅熱、百日咳、流行性腦脊髓膜炎、肺結核、及SARS、高致病性禽流感等新發傳染病的發生和爆發,與氣溫呈顯著負相關。
因為氣溫較低時,鼻腔局部溫度會降低到32℃,這個溫度適宜病毒的繁殖生長;風速大,人體受涼后,鼻腔局部血管收縮,抵抗病毒的免疫物質會明顯減少,為病毒的入侵創造有利條件。呼吸道傳染病的病原體大多寄生在鼻咽部,病人說話、打噴嚏,病菌、病毒會隨著飛沫散布到空氣中;冬、春季節氣候寒冷,人們戶外活動減少,如室內有傳染源存在,則病原體濃度較高,導致容易在人群中傳播。
此次新冠肺炎的發展軌跡也是如此。
濕度:大多數呼吸道病原體,例如麻疹病毒、百日咳桿菌,對濕度較為敏感,濕度越大,含病原生物的氣溶膠在空中懸浮時間越長,傳播機會越大。有研究表明,流行性腮腺炎的發病更易于受氣濕的影響,當相對濕度在58%~70%時,流行性腮腺炎的發病明顯上升,相對濕度在65%~67%時,發病達到高峰。
相對濕度小時,因為空氣干燥,鼻腔內血黏度高,易發生毛細血管微小破裂,病毒易于侵入。
此外,低溫、陰雨、寡照,會削弱通風、曬衣被等常規防疫措施的殺菌效果。
隨著梅雨季的到來,我們面臨著另一些威脅。
常見的霉變,就是溫度上升、濕度嚴重超標造成的負面后果。
霉變是一種自然現象,食物、衣被、紙張、墻壁等,各處都有出現,危害大的莫過于食物和衣物發生霉變。
我們所見的“霉斑”,實際上是微生物世界中多彩的絲狀真菌,稱之為霉菌,包括“黃曲霉菌”、“球毛殼霉”、“黑曲霉”等。
這些霉菌一旦附在衣物上,使衣服發黑發黃,嚴重影響衣服的美觀;它們還會產生多種毒素,引發呼吸道疾病或是誘發過敏癥狀,危害人體健康,嚴重的甚至致癌。
比如黃曲霉菌,1993年黃曲霉dusu被世界衛生組織(WHO)的癌癥研究機構劃定為1類致癌物,是一種毒性*的劇毒物質。這種霉菌,在未保管好的廚房菜刀板、碗筷上、米麥豆、花生瓜子里廣泛存在,我們吃花生瓜子,吃到苦的那種就是了。
霉菌生長的兩個主要條件,20-30℃的溫度和85%以上的相對濕度是它們的理想生活環境。
這樣的條件下,只要有一個霉菌存在,它就能在一夜之間繁衍出無數輩后代。這也是為什么夏天食物在常溫下容易發霉,放進冰箱不易發霉的道理。
也許對當前面臨的疫情防護沒有直接幫助,但從身心舒適、胃口健康,保持良好的身體狀況、維持免疫力的正常水準來看,也需要避免居家環境過于潮濕,減少霉變,及其帶來的其它疾病的發生可能。
梅雨天要來了,你準備好了嗎?